[小腳丫] 中四階 結訓感言與戶外課小記

【關於團隊】

生命之火

結訓測驗結束,大夥兒在內洞林道檢討時,有位同學跟我説很羨慕我們團隊這麼有向心力。他覺得組長真的很重要,當組長把事情規劃好,讓組員依照安排一起操作,整個團隊的運作就會非常順暢且有效率。

還說超級想當我的組員。聽到這個我非常開心,或許我當不了國威、教授、龍頭教官那種全能型的強大領隊,但或許我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人家想要追求或跟隨的領隊。這對我是莫大的鼓舞啊!非常感謝這位同學的讚美,我真的很開心。

感謝我的組員,主動且積極的行動,才能讓我們獲得這樣的成果。一個隊伍的運作,單單靠組長一己之力,一定搞不出什麼花樣,必須整個團隊動起來,各司其職,才能夠讓我們獲得「向心力強」及「團隊默契很棒」的讚美,這是我們營造出來的隊伍風格。我們的默契是透過一次次訓練累積起來的,感謝這些日子以來教官、助教的指導教學。不管我們以後是否一起爬山,但在中四階的這段期間,小一真的是很棒的團隊,我愛大家。



【團隊成員】

小白:
1.穩定可靠的隊友,事前功課做的相當完整,沈穩低調喜歡壓隊,探路時派他出去總是覺得安心。
2.很愛當行動運水車(是員外來著),每次取水都背超多,後來都讓我們洗手用。
3.精銳伐木工,一刀一刀的把直徑約15cm的小樹幹掉了...(雙手合十)

建緯:
1.地判達人,被學長們大力稱讚,比較困難的地形區段,都會偷懶的安排他跟另一個組員搭檔。
2.手邊很多新鮮好用的小道具,經常勸敗了其他組員(我...)。
3.行進時的歌聲與LDS(拉低賽),幫隊伍增添了許多樂趣(跟MAX搭檔效果加倍)

志揚:
1.神勇士,很能背,但這幾堂課下來後,越來越輕量,是大大進步。
2.火神,對於生火的意志力無人能敵,有時候在行進間就會偷偷撿小柴放在背包套內,也會研究火種製作,讓我們的戶外課程都有營火可烤,非常感謝。
3.刀王,2個月下來,山刀技能明顯進步,從宿營實務那時狗啃的砍痕,到結訓測驗時,已經能將砍痕限縮在10cm的誤差。

Peter:
1.可愛小天使,提供本組許多樂趣。
2.神來一筆,叢林穿越時,發現了大隊人馬路過卻沒發現的木炭窯(雖然不是教授指定的那個)。會在地判的時候,提醒要在適當的地方設警戒線,補足大家思緒上的缺漏。
3.輕量化有成,叢林穿越課程,因為背太重導致抽筋拆包之後,就開始痛定思痛的輕量化,包包至少有減重3-5kg(18>>>13)。

靖雯:
1.倒吃甘蔗的行進技巧,前幾週都因為膝蓋痛痛而影響行進狀況,害我一度擔心靖雯能不能完整上完中四階課程,後來藉助醫學(打消炎針),加上休息週的調養,讓她變得生龍活虎,最後幾堂課,靖雯走前面時,整個都變成音速小妞了,噴走的速度無人能比,跟著教授爬山所累積的行進技巧,在此展露無遺。
2.克服對中級山的害怕,記得中四階報名之前,問過靖雯要不要參加,當時她是直接拒絕,因為她很怕蟲蟲,但轉眼間她也順利結訓了,即使還是害怕,但她面對並且克服了,真的非常棒。

Peggy:
1.大廚師,地圖判讀課程。講好要共炊晚餐,Peggy出了打拋豬跟蔥油雞兩道美食,讓教官、助教與我們都品嚐到她的好手藝。野外求生課程,Peggy有事不能來,也託我帶了她燉的牛肉讓我們晚上加菜,只要煮白飯淋上肉汁跟牛肉,就變成超美味的牛腩飯啦!~~~~
2.輕量化巧思不少,從生活中發現許多輕量化技巧與小物,戶外課的包包體積越來越小。最酷的是拿3張A4氣泡袋當睡墊,她說很隔地氣,也很暖,但我想這有體重的限制...。
3.體力無敵好,雖然瘦瘦小小,但體力無窮,是活力女孩無誤,基礎鍛鍊是愉快爬山的根本來源呀!

綿綿:出一張嘴~


【戶外課小記】

10/17-18 宿營實務 戶外課

俊興問我們誰負責記錄,因為當初沒想到這些事情,所以習慣做筆記的Peggy 就緊急接下本週課程的記錄。之後的戶外課程我們也都會在事前安排誰負責當週記錄,有了這些記錄,一共7次戶外課,我們都有人專責寫記錄。如此一來,我們就能夠看著記錄回憶當週的上課內容,才能更順利的寫著重要的課後心得。

到營地的時候,俊興跟我們分享營地分工的重要性,他說只要事前分工,一到營地後就能各司其職,很快的把營地建設裡來,這種默契在惡劣天氣尤其重要。我們也僅記得他的叮嚀,每週戶外課都先預先認領想要的營地工作,諸如:「搭帳整地」、「取水」、「砍柴分柴」、「生火」。畢竟是訓練課程,組員有時會特地認領自己不擅長,希望多加練習的工作,透過親身實作與同學的幫助下,讓自己更進步。


10/24-25  地圖判讀與導航

直到這堂課,我才知道建緯的讀圖跟地判能力超強,被阿智大加稱讚。聽說我們組是第一個沒有錯過匯流口上攀處的人,雖然也花了點時間確認位置,不過還是蠻有成就感!

當我們回報某點錯誤時,曉芬提醒,六字查報法的點位是「100*100m」的方格不是那個點,且地形與地圖不見得完全相符,必須看實際狀況來判斷點位座標,是突破盲點的提點,要把眼光放大一點,好好的看地圖跟實景全體。



10/31 困難地形通過_攀岩

因為天氣不太優,一到訓練基地,就先拉了兩頂炊事帳,以防落雨措手不及,不過選擇的地方不是很恰當,臭摸摸...而且繩子有點難拉,搞了40多分鐘才終於拉好。教練們的小帳,依地形而建,據說只花了10分鐘(只是離海太近,會被浪花噴到),看地形搭帳的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。

攀岩對我來說還是很難,重心轉換與困難地形橫渡,都因為害怕而趑趄不前*,爬的讓人心驚膽跳,不過總算是通過了基本款的路線。不管多害怕、討厭,都要說服自己嘗試去做做看,唯有真的經歷過,才知道自己的底線與能耐在那邊。

*「趑趄(ㄗ.ㄐㄩ)不前」: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。

11/01 困難地形通過_溯溪
請假

據說很多人租防寒衣,但溪水很淺、氣溫很高,熱暈orz

11/14-15 叢林穿越

橫渡真的好難。

行前會時,就覺得A2往A3是本次課程的最大難關,果不其然啊~~~走在落差30米左右的溪溝邊坡,毛真的抖個不停,結果就是一直高繞繞繞繞繞,不小心就上主稜傳統路了。課後跟龍頭教官討論,覺得或許可以嘗試降低高度,從H1100m左右橫渡過去 。

回家後看GPS航跡,發現Peter等人找到的木炭窯,並非教授標點的A3木炭窯,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
過不去的A2>A3,以為的A3也不是真的A3(繞口令)

11/21-22 野外求生 (記錄:小白)


  • 搭設避難小屋
以前在北搜上課時也搭過避難小屋,不過那是團體共搭,這次要搭個人睡的小屋,阿得教官提醒搭的越小越好,這樣才能把熱能蓄積在小屋內。分配到一個腹地很小的溪邊坡上,一起把平坦地清出來,搭了大炊事帳,後大夥才開始搭設自己的房子。感謝老天沒有下雨,不然我們都要躲回炊事帳睡覺了,因為早上起床發現紮實密閉的小屋只是幌子,細碎的葉子們,通通被夜半的狂風吹光光,變成洞洞屋了~

  • 垂降、上攀
阿得教官教我們打《登山聖經》上的超快速簡易吊帶,只需要4米左右的扁帶,但老實說用起來沒有很舒服,尤其是男生,會有「蛋蛋的憂傷」...所以大部分同學測試後,還是回頭打任老改良版簡易吊帶。

登山聖經版簡易吊帶

基於實驗性質,這2天的操作,我都用登山聖經版吊帶練習。實際使用心得:
1.大D要多準備至少一個
2.打的不夠緊的話,走動時滑落感很明顯
3.重心比較低,重裝垂降時,務必綁胸繩連接在垂降繩上,不然真的會倒頭栽,很危險的。打上胸繩後,重心不會向後倒了,但胸繩太短讓我整個人都要趴到繩子上了,很難「坐姿」垂降,長度可能要再調整看看。
※胸繩打法:一邊繞過腋下,一邊穿入手臂中,兩端稱人結打一個繩圈(龍頭教官指導兩次,但完全忘了)




  • 傷患診察、包紮
這次有專業的佳螢來教學,一共學習了頭、頸、手、膝蓋、腳踝的包紮法,覺得手的靈巧度嚴重影響包紮成果。大家不亦樂乎(?)的練習包紮,並拍照記錄,然後就有這張可愛的照片,謝謝阿比。

壽司師傅 vs 小當家  
photo by 阿比

  • 傷患背負搬運
我們的傷患搬運玩真的啊!因為小巧的Peggy請假,於是第一趟運送就讓第二瘦的靖雯上場當傷患。本來要讓靖雯一直當傷患的,沒想第二趟教官要求要「進階」,不只路線更換,還要求傷患要替換,然後....我就上場了 orz

搬運傷患要有前導、通聯、左右護法、背負者與繩索確保者等角色。這天一共練習了3趟,讓大家都能輪流認領自己想練習的工作。若不熟悉繩結與繩索架設,在實戰狀況下,會因為緊張而更加手忙腳亂,不過只要經歷過一次正確操作,就能讓記憶更加鮮明,多多練習有益。

背負我的時候,因為傷患相當有份量,覺得背負者真的是滿臉通紅,但即使如此負擔,還是得慢慢地走,注意腳下,才不會發生讓傷患二次受傷的狀況。喔,對了,傷患包紮搬運前,其實還要做「檢傷」的動作,但好像只有佳螢看照的第一組有實際按照「急救>檢傷>包紮>搬運」的步驟,沒有在實際操作練習完整程序,其實有點可惜。

辛苦隊友了...真的不能受傷
photo by 靖雯


12/05-06 中級山探勘

在行前會議前,我簡單看過地圖與行程後,安排了分組導航,讓每個人都能實際在前頭,導航與跟路看地圖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啊!強迫分組導航之後,也讓我們不會太過依賴地判強的成員,硬著頭皮自己上場,判位讀圖並選擇安全與相對好走的路徑,讓組員跟隨,是一種相幫棒的練習。當然還是有偷吃步的把比較難的地方分別安排給小白跟建緯,然後就被琨哥唸:「都給他們導航你們要學什麼。」唉呀~他們這麼厲害,要有相當難度才能展現特長啊!這是組長必須要有的技能(藉口)

這次小一組要負責回收教授探路時綁的小腳丫路條,只保留H1200m木炭窯中的那條,當作秘密基地的指標。自從在逐鹿水路午餐後上稜後,開始回收各種腳丫路條,看到許多美廉社的路條,疑惑著怎麼會有人跟教授走一樣的路,沒想到結訓後(12/18/2015)才獲得解答,那些美廉社的路條也是教授所綁,沒拆掉真是抱歉...

美廉社的美麗誤會啊~

這次的難關跟「叢林穿越」課程是同一條溪溝,上次要從A2>A3卡住,這次逆向要從A3>A2方向前進。上次從H1200m往上一直到主稜上都沒有看到適合突破溪溝的位置,龍頭教官也建議或許可以從H1150m等高線比較不密的地方橫渡溪溝,於是在行前會就設定了目標營地(H1200m)與預備營地(H1100m),打算抵達H1100m高度後,便開始輕裝探路,尋找能夠橫渡溪溝的突破點。

抵達預備營地後,便開始探路。建緯跟小白帶扁帶、大D往溪溝那邊探路;我、志揚、Peter則跟著路條往上繼續走,試圖先找到木炭窯,但兩組人馬都未成功。小白說從H1100m到H1200m的橫越都不難,但問題是爬不回去溪溝的另一端...;路條組則是上到H1210m左右,就跟不到路條,當然也沒找到木炭窯。 決定就此紮營,明天早上再一起出發找木炭窯。隔天發現路條位在Peter探路的那條小支稜線再過去一瞇瞇就能看到....(該打屁股)。

傳說中的小腳丫秘密基地@A3
photo by Zoey

隔天8點找到木炭窯後,繼續找溪溝突破點。9點半跟到獵路,小白輕裝探路後判斷是溪溝的突破點。原想跟著走通過,但因天雨土鬆,琨哥基於安全考量,叫我們繼續沿稜直上。快10點的時候,聽到小四的呼叫,才發現我們無線電秀斗,教授從昨天就一直呼不到我們,相當擔心。我們在溪溝的兩端吶喊對話,教授叫我們直接上主稜傳統路,去跟他們會合。碰面後,才知道其他各組早已在10點左右會師,早早下山去了,謝謝教授跟弘驛、裕淵特地來回收我們。

探勘路果然不是這麼容易低~~~~大家也走太快惹!
謝謝教授等人來回收我們@逐鹿山
photo by Zoey


12/12-13 結訓測驗

險惡阿炸的地方也有其美麗之處
出發前幾天胃疑似發炎,一吃東西就非常不舒服,食不下嚥、實在煎熬,伙伴叫我好好考慮要不要上山,當然,我還是決定上山了。覺得自己蠻厲害的,2早2午各只吃了2片土司,居然就能夠應付這個一點都不入門的露門山(下山果然瘦了不少)。

因為在H740m離開溪谷時,就要隊員每人至少背2L水預備。我本來打算鐵血的推到H1432峰附近才紮營,但下午後,隊伍行進速度明顯減緩,3點半後覓得一平坦營地後,徵求助教同意後,就決定紮營了,不然可能要走到晚上7點才能抵達H1432峰附近...。紮營後用無線電呼叫,才發現四組沒人順利抵達露門山,我們甚至是位置最高的一組,意料之外啊~~~

隔日行經,H1283峰~H1432峰那地圖上的空白處,在行前會時預期會是判位相當困難的地方,幸好實際走到那邊,跟著路底找路條,也算輕易通過了,結果困難的是下山路的傳統路。原以為傳統路應該不難,所以只安排志揚跟Peggy一組負責導航,結果下山傳統路因為風災,變得相當有難度,比我導航的H1283峰~H1432峰路段難上許多,真是讓他們累壞了。沿途大家都會幫忙注意路條、判斷方位,才不至於因為趕著下山而走錯路徑,這就是TEAM~~~

下到溪邊的時候,卻發現溪谷路被嚴重沖刷而有大落差,左顧右盼許久,才在琨哥的幫忙下找到一個不錯的下切點,但因為土坡鬆軟,所以我們還是掏了繩子架確保讓大家拉繩下來。然後在溪邊開心清洗自己、雨褲,甚至地布、外帳。

跟我們一起下山,卻速度飛快早早噴走的小二,因為迷航,慢了我們約40分鐘才下到溪邊,難怪我們沿途一直找不到他們的蹤跡,原來不是我們眼花啊!
露門 / 入門
photo by Zoey
集合下山時,教授叫我們從內洞瀑布那邊下山,走內洞森林遊樂區馬路回去,因為信賢登山口那邊晚上摸黑不易找路。6點左右出發,下到馬路邊的時候整個大傻眼...因為道路被河流沖毀,沿途有數個大坍塌。其中一個要下攀的2.5米滾石落差,因為抓點跟腳點都鬆,只能一個個通過,我在準備下攀時,意外的把腳點大石頭踩落,整個人重心跑掉,差點後空翻下去....幸好緊急抱住大石頭,把重心穩定後,才繼續下攀。覺得這是兩天以來最困難的路段了...跟電廠人員聊天時,才知道維修經費上億,明年真的能順利修復開園嘛?

補述1:
我們聚集在柵欄處(內洞森林遊樂區維護終點)檢討分享2天來的心得。琨哥代表第一組助教分享時,有提到「因為烏來山區風災毀損之故,中四階有比較弱。」後來才知道有人誤會琨哥的意思。我想琨哥的意思是:「訓練強度比較弱」,並不是中四階能力比較弱。

最後這兩次課程,琨哥剛好都當小一助教,他經常跟我說們說:「上課期間應該要留意的是,你在課程中學到什麼,而不是任務完成度。」(我也不知道有沒有成功解釋....但還是試圖幫琨哥解釋一下)


補述2:

歷史冷知識與大家分享。

對於逐鹿山一帶的木炭窯、木炭古道,我一直有很大的疑問:「在H1200m的高度所製作的東西,真的是木炭嗎?」後來去跟鄭安睎聊了一下(《烏來的山與人》作者)後,確認了我的疑惑,這些木炭窯,都是以前的「腦寮」(熬製樟腦油的場地)。

據我所知,清代最常用的木炭來源之一是相思樹這種低海拔樹木,經常被種植作為個別土地區分之用,居住所旁即有來源,何必千里迢迢到山上取材呢?若在H1200淺山地區木炭窯製作的話,成品必須千里迢迢的搬運下山,而且木炭體積龐大,人力能搬運的數量相當少,實在不符成本效益(CP值太低)。

相較之下,腦寮的成品是「樟腦油」,是由數量龐大的樟樹所提煉出的精華,體積與重量都遠比原料樟樹小的多。而且北部樟樹的生長海拔約H1200m上下,與此木炭窯的高度相符,因此可大膽推估,我們所謂的「木炭古道」其實就是樟腦寮的串連。


留言

  1. 不簡單,寫完心得跟組員分析
    給你拍拍手。

    用二片吐司撐過露門山,
    真的太厲害了~~!!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所以結訓的時候,瘦了不少阿!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北宜高的幕後英雄:地底十三年